埋儿奉母故事感悟,埋儿奉母的主要内容

由:admin 发布于:2024-06-09 分类:人格魅力感悟 阅读:36 评论:0

评论郭巨埋儿

鲁迅认为是“封建愚孝”。根据查询作业帮显示,鲁迅认为郭巨埋儿是“封建愚孝”,并不是真正的孝,鲁迅先生以调侃方式说明了孝是应该的,迂腐是愚蠢的,盲从是可悲的,卫道是可恨的。

该故事讽刺了人们向腐败的旧社会孝道引导。《老莱娱亲》和《郭巨埋儿》的故事讽刺了人们向腐败的旧社会孝道引导。《老莱娱亲》和《郭巨埋儿》都是“二十四孝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,鲁迅在其写的《二十四孝图》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。

简介 鲁迅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本二十四孝图,里面有图有字,第一眼看见眼睛都直了,可是越看越郁闷,原因就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扯淡。能算得上正常的有子路负米,黄香扇枕,陆绩怀橘,而苦竹生笋,卧冰求鲤都是被神化的故事。最让鲁迅难以理解,甚至感到反感的是老莱娱亲,郭巨埋儿。

原因如下:在古代,郭巨是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,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,通过夸张虚构赞扬,以说教世人效仿。现代的人认为郭巨埋儿是具有讽刺意味的,为了所谓孝顺而埋葬孩子,是违反伦理并不是真正的孝,是应该批判的。

埋儿奉母讽刺了什么?

1、将“肉麻当作有趣”,“郭巨虽有孝心,但杀儿之举,却有违人性,不合儒家“天地之性,人为贵”的人本观念。以不情为伦纪,诬蔑了古人,教坏了后人”。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。随便一翻《二十四孝图》,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:“卖身葬父”、“埋儿奉母”、“哭竹生笋”。

2、封建孝道的虚伪和对人性的扭曲。故事还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,封建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和孝顺,而老莱娱亲的故事中,老莱子为了取悦父母,不惜装出小孩的样子,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封建孝道的扭曲,是对封建孝道的讽刺,暗示了孝道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上,而应该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对父母的关心。

3、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。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,竟然“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,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,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”,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,“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,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”。

4、埋儿奉母 埋儿奉母 汉郭巨,家贫。有子三岁,母尝减食与之。巨谓妻曰:“贫乏不能供母,子又分母之食,盍埋此子?儿可再有,母不可复得。”妻不敢违。巨遂掘坑三尺余,忽见黄金一釜,上云:“天赐孝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。

郭巨埋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

郭巨埋儿是中国传统故事《二十四孝》中的一个,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郭巨孝顺母亲的故事。郭巨有一段时间没有饭吃,为了不让母亲担心,他每次都将食物让给母亲,自己则借口已经吃过饭。有一天,郭巨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幸掉入池塘,溺水而死。

是这件事:“郭解埋儿”埋得是自己的侄儿的尸体,这不是一个孝道的故事,这是一个有关明事理的故事。郭解,是西汉武帝时期,著名的侠客,为人仗义疏财,非常的讲义气,所以在当地有着非常大的名气。

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,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、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。

《郭巨埋儿》出自《二十四孝》,讲的是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,担心若拿钱供养了儿子,就会影响供养母亲,于是夫妻商议:不如亲手埋掉自己的儿子,节省粮食供奉母亲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埋儿奉母”的“孝亲”故事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

精彩评论
二维码